作为艺术古典学根基的罕传文献及新形态整理工(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第三,艺术性的文化呈现、推动。针对选目的研究、复原工作以及数据库开发等均将面临极大的物质和精力消耗,但由此确立起的《选辑》的整体呈现更将
第三,艺术性的文化呈现、推动。针对选目的研究、复原工作以及数据库开发等均将面临极大的物质和精力消耗,但由此确立起的《选辑》的整体呈现更将具备划时代的价值,加之其基础或原始文献本身均系不可多得的孤本、善本、稿本、精写、传抄史料,具极高的历史和学术价值,同时不少还是罕见的古代艺术精品,且从未见诸书影等系统公布。如清末内府精写精绘《光绪大婚典礼红档及全图册》系列、华嵒精写精装稿本诗集、北管传承曲谱和朝鲜官刻《武艺图谱通志》,几乎占了首辑选目的一半。其中,《光绪大婚典礼》系列的《光绪大婚典礼全图册》计9 册144 开,又乃清末至为重要的内府精绘孤本。这些原始旧籍、档册、图谱通过此番发掘整理,若无法同时进行完整的原样再造,对学界和出版界均属重大缺憾,故而《选辑》将协同各作者,在研究推进过程中着手进行复制工作,以便于研究完成前即可先行推出。而此处,亦可以《〈离垢集〉重辑新校》的简目为例①《〈离垢集〉重辑新校》尚未正式刊行,此目录乃经书稿作者、中国美术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陆天嘉特别授权公开。:
A.前言(约10万字)
1.华嵒与《离垢集》
B.《离垢集》(约10万字)
1.第一编(以道光本《离垢集》为底本)
卷一(约为32岁至49岁之作)
卷二(约为57岁至60岁之作)
卷三(约为61岁至64岁之作)
卷四(约为65岁至68岁之作)
卷五(约为69岁至75岁之作)
2.第二编(以XX 图书馆藏《离垢集》稿本为底本)
3.第三编(以XX 博物院藏《离垢集》稿本为底本)
C.附录(约25万字)
1.各版本《离垢集》题跋
2.索引
Ⅰ编号索引
Ⅱ首句索引
Ⅲ综合索引
3.华嵒现存作品之题诗与《离垢集》对照表
该目录第二个段落中,出现了除刻本外的、画师亲笔精写的两种罕见稿本,其与晚期刻本有重迭亦有巨大差异,研究者不单对刻本进行了新的整理,亦互见性地完成了两稿本与刻本的比勘。更重要的是,由此清晰呈现了作为画者的华氏于相关诗作撰写上的历时变化,再配合第三段落“附录·索引”,实际是开拓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家诗文的现代处置模式。当然,两精写稿本的出现,事实上对于传统著名艺术家史料乃是一次新的重大的发掘,即历史上著名画派画师的题画诗作终于找到了可靠的传世稿本,由此足以扩展向文学等非美术角度,更立体地理解古代艺者过往种种难得窥见的创作生态和别样心绪。当然,其稿本装帧亦称精巧,加之乃画家亲笔书迹,或为彼时专门之馈礼,抑或自制保藏之底簿,虽然《选辑》体例上已要求呈现现代繁体校本,但两精写稿本同样值得完整再造,借其最真实样态展露古代艺者最典型之日常,并进一步助推古典学研究的全局向纵深持续发展。
四、结语
《历代罕传艺术文献整理与研究选辑》中各历史文本皆乃研究唐以来物质文化史难得一见、不可多得且未经详尽研辩的关键材料,同时也是帝制中国中晚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一类重要投影。而作为一种集锦式的研究系列,《选辑》的特点首先便是全面、科学地整理古代物质文化史范畴内的“罕传”记录,其意义不仅在于登录、考索,更在于运用多元、立体的研究手法,为学界提供一套审视中国璀璨文明的,无法绕开却又常被忽视的关键材料,借之彻底夯实新时代“艺术古典学”根基。而从书稿格局上看,作者们将对相关文献进行严谨的学术整理,形成一整套成脉络的新研究系统,工作量可谓巨大,惟其一旦刊行,势必将更清晰地令今人掌握古代世界发展的本质情况,进而不囿于惯常的习见资料,并为学林带来一份可贵的成果,以之正本清源。所以,《选辑》核心的任务,就是要在严格的传统文献整理规范指导下,充分深挖文本的普适性和特异性,这也是当今研究界应更多留心的新趋势,藉此也可真正反映出研究者们敏锐的学术觉察,并在交叉学科背景下辛勤耕耘之际,映衬出他们直面世事变幻却仍能持之以恒的学术定力。
《选辑》除了在艺术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等具有互动关系的人文学科内展开外,还将运用并借鉴包括统计学、社会学、宗教学、数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就执行层面看,又是旨在通过细心挑拣出的“罕传”文献,对之施以再造、精校、表列和电子索引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手段,勾勒出个中蕴含着的文化史独特线索,并系统阐发其跨越时空的新价值。这在当今学术界和出版领域,又都具备了足够突出的典型性。特别是作者暨整理者们在全面校点的基础上,所做的全新复原、标号、数据系统,乃基于对各文本的深层理解、考辨和再分类展开,这既有助于文献的系统梳理及其内容的精确剖析,也有利于使用者充分掌握和快捷利用,还保证了原始文本的可靠与稳定。当然,一如前述,作者们在此类科学化操持之上,亦将借助现代计算机数据库等新的方法,完成一整套与当前惯常模式迥异的文本解剖等内容,这的确也系一项颇具挑战且意义重大的工作。同时,《选辑》各项目除了核心主体外,还将提供大篇幅的附录与索引,甚至在这个看似缀余的部分,也置入了个别同样罕见校点、研辩的历史文献,藉之配合主体文本,令使用者、阅读者最终能够通过一部书稿而逐步收获一个完整、健康的史观。
文章来源:《出版科学》 网址: http://www.cbkxzz.cn/qikandaodu/2021/0708/420.html
上一篇:耶稣会士在广州翻译出版儒家经典的工作及中国
下一篇:玄鸟之声艺术发生学史论编辑手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