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鸟之声艺术发生学史论编辑手记(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统改中第二个问题就是,作品中第一次出现的、翻译的人名、神名、专业名词等,需要括注英文或者拉丁文、希腊文等,但图书的体量巨大,加上之前说
2.统改中第二个问题就是,作品中第一次出现的、翻译的人名、神名、专业名词等,需要括注英文或者拉丁文、希腊文等,但图书的体量巨大,加上之前说的可能存在统改不彻底的情况,因此,虽然笔者查找了所有能查找、订正的单词,但只能说是尽量在每个重要名词出现的第一次标注外文,不能保证每一个外文的标注都是在第一次出现时。
3.统改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版式设计的统一问题。作者写该书历经几十年,因此书稿的格式一直在变。最终笔者把全书所有的脚注统改一致。为书中比较和对比的内容设计了专用的表格进行统一。该书的特点是编辑为引文设计了两种格式,一种是原文引用的,使用了楷体,左右缩进两个字符,还有一种是作者总结归纳的条目式内容,使用了仿宋,左右缩进两个字符,进行区分。笔者认为这种区分并不是一定要存在的,仿宋字体的条目式内容按需要实际可部分归为楷体,部分回归正文,并不影响阅读。不过,考虑到作者和编辑希望这部分内容能够引起读者的重视而把它们单独提出来,笔者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
本书是笔者从2011年入行以来,遇到的难度最大、知识面最广、专业性最强、跨多学科的大部头学术著作,因此,在统改的过程中往往觉得力有不逮,深恨自己能力不足。可见,编辑工作确实是一个需要边干边学、边吸收边充实自我的工作,否则书稿到了面前,你尽力了,但是又确实感受到了能力有限,总是在出版中留下遗憾。
(三)目录、页码不连排原因
本书使用一个书号,分上、中、下三册,但是目录并没有全部排在上册,页码也没有连排。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现实原因。本书一直由三位编辑进行校对,因此,对于目录和页码的校对都是分别进行的,为了更大程度地保证正确性,在三校完成、统改发现此问题后,并没有再对分排的目录和页码进行合并,以免在目录和页码方面出现更多的问题,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二是方便读者。考虑到这本书的内容体量大,目录各册书分开不连排,使读者能够更容易找到相对应的内容。此外,本书上册383页,中册604页,下册396页,总页码达到1383页。如果读者翻书查找目录等相应内容,连排的数字巨大的页码为阅读查找增加了难度,不利于读者使用。不过,不连排目录和页码出现的问题就是书必须包装在一起,否则无版权页,书号的中、下册容易丢失且不为读者所知,所以,这套书是三本塑封一套的。那么,这样的做法是否正确?我们参考了“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红色延安口述·历史”系列丛书的体例。在确认这样编排目录和页码正确的基础上,确定了这样的用法。
(四)封面文字设计
这套书难度很大,虽然笔者读了不下三遍,但是最终也不能完全明了书中每一处的意思。因此,封面的宣传语与封底的内容简介写起来就格外有难度。最终经过多次修改,确定为现在的内容:“艺术,自古被看作神对人类的恩赐,走过一个由使用到审美的漫长历程。它以繁衍和劳动‘两种生产’为基础,是人类学习及其成果的展演。”最终修改成现在的样子是有原因的。首先,这本书是艺术发生学史论,所以艺术的起源与发展是最基础的、需要说明的。其次,艺术的本质是什么?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两种生产”。这句话在全书多次出现,是核心。最后,一句话“艺术是人类学习及其成果的展演”是全篇的结论,是作者写此书得到的结论,所以写成这样一段话是经过了很久的磨炼和提炼最终达成的。而内容简介则要稍微好一些,有了这个封面宣传,围绕封面宣传语进行进一步的展开即可。
三、结语
通过统改这套书,笔者学到了很多统稿方面的经验,也思考了很多,收获颇丰。首先,通过编校这套书,笔者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如艺术学、发生学、考古学、历史学、神话学等。对待每次编校稿子的态度是,不但当作编校的学习,还要当作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丰富自己在这一领域的知识,为下一次遇到相似的书稿做充分准备。其次,笔者更深刻地理解了编校中时间与质量无法调和的矛盾。不论在核对电子稿的过程中,还是在参与三校的过程中,或者在最后的统稿过程中,催促早日完成的声音一直不断,这也是近些年来编校质量与效益冲突愈演愈烈的一个表现。这套书编校难度很高,但是实际销售却不一定有较大的市场。也就是说,除了项目最初的资金支持和上市以后图书馆馆配需要,该书并不会有什么收益。如此效益不高的图书,在现在的图书市场只会越来越少。但它又确实是关于艺术发生学的一个比较全面的、综述性的研究,有出版和留存的价值。所以,只能是保证图书质量,未能当作艺术品雕琢,作为编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文章来源:《出版科学》 网址: http://www.cbkxzz.cn/qikandaodu/2021/0727/441.html
上一篇:作为艺术古典学根基的罕传文献及新形态整理工
下一篇:不要让伪装的实验反噬了课堂
